故乡的路
最难忘的是故乡的路,最幸福的是回家的路!
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出生于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。这是一块有着红色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。1937年,红一军团政治部驻王录村,任弼时、罗瑞卿、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驻防,把革命火种播撒在这里。红色革命精神,激励着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,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。
我们家住半明半暗地坑院。记得幼时家门口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,通向大队部、公社、远方。小时候的我和伙伴们每天站在家门口,盯着那条唯一的出路,目送父母外出劳动、回家做饭,观看日出日落、风吹雨打,等风雪夜归,闻袅袅炊烟和土尘飞扬......记得那时候的路面坑坑洼洼,为数不多的自行车走在路上车头歪来歪去,铃铛叮铃铃,独轮车、马牛车、架子车走过时咣咣铛铛,清早和傍晚能听到唯一一辆县际长途汽车的嘶鸣。偶有一辆绿色的吉普车带动一大片土雾,知道是武装部的司令来了,伙伴们总是在队干部的呵斥声中围住吉普车不肯散去。直到天黑一队队架子车进村,才高兴地跟着平田整地大会战下工的亲人们欢快地回家。有一天我惊喜地看见了穿一身邮政绿,两半截裤腿沾满黄土的叔父背着一个邮包走到了我跟前。那时他在青海一个邮局工作,听他给父母说探亲十天假在路上已经近三天,先坐长途汽车到省城、县际班车到县城、然后转坐拖拉机和马车到公社步行回村。
慢慢地这条路越变越宽。踩着这条路我们逐渐长大,每当老师教唱“小路”、看小人书《金光大道》,不知怎么我心中想象的永远是家门前的那条羊肠小道。
记得1973年冬季,生产队号召农民满山沟找石头,拉在队部过称,然后运在小路两旁,隔几步倒一堆石头,黑天经常有人被绊倒。刚过完年就看见一些社员拿着铁榔头每天在路上砸石头、用撅头挖土、铁锨平地、铺石头,用锤子打土夯砸路面,红旗飘飘,夯声嘹亮,工间社员席地休息,带队干部读报纸、回乡知识青年扭秧歌。电影纪录片“红旗渠”、“农业学大寨”、“赶昔阳”里红旗飘扬、人声鼎沸的劳动场面,在这条土路上一段时间每天实况上演。十几天以后羊肠小道消失了,加宽了的路面上撒满了小石头,虽坑坑洼洼,但可以并排走四辆架子车了。
1976年后,我踩着这条石子路上中学,戴着黑纱参加了周总理毛主席的追悼会。在这条路上参加公社组织的大会,扭秧歌,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生产队的栽行道树、浇水、运肥及学校勤工俭学拉石灰石烧石灰做粉笔等活动。
1978年春季的一天,放学后突然发现路上齐茬茬多了好多拖拉机、大卡车、压路机,在我们好奇的目光中,十几天时间,一条黑色的柏油公路横在了眼前,隔一段就有一个国道211的标桩。那时候的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。不知不觉路上的自行车多了,吉普车、班车也越来越司空见惯。一排排钻天杨耸立路旁,行人可以在雨雪天躲在钻天杨下步行,从没有见过什么交通事故。
在这条柏油路上,我们在两旁的钻天杨下读书,经常挤看一本参考书、教辅热销书,如饥似渴求知学习。这条平坦笔直的路伴随我们度过了紧张的高考,步入了社会。九十年代竞争上岗、奋力工作、成家立业,育儿养老,越来越忙碌,甚至于繁忙到虽曾多次往返在那条路上,却不曾仔细观察关注它甚至忽略了它的实际服务价值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,沥青路慢慢变得坑坑洼洼,而且听老家的人说,那条路已经拥挤到经常有交通事故发生,因为病虫害,那些钻天杨也慢慢砍光了。本世纪初,国家投资再次征地加宽了路面,路旁留出了地沟,地沟边换栽了柳树。
2015年开始,精准扶贫工作队入住到了村部,一群人东家出、西家入,一户户搞调研,做笔记,统计农民需求,查看住房、饮水、厕所,记录路途路况、养殖、种植收入等等。异地搬迁、危房改造、改建厕所、自来水入户等项目全面实施,种植果桃树、药材,养殖养牛羊猪鸡等产业渐成规模。慢慢地沥青路变成了四道水泥路,沿路柳树成荫,路旁果树成片,平房村部变成了办公大楼,村里广场上体育设施配齐了,自然村也修成了一条条水泥公路。村上的老人说,精准扶贫事无巨细,国家投资钱成立农业合作社,在自己地里干活挣钱,不出皇粮国税还挣工资。规模养殖栽植、乡村旅游、农家乐,公益岗位、五保兜底,六十岁以上老年人都领养老钱了等等。
听说甜永高速经过故乡,不曾想高速已经通到了家门口。趁暑假,陪青海工作一辈子的叔父回老家,沿途见闻彻底刷新了多年来魂牵梦绕对那条路的记忆。还是记忆中的地域,却早已不见昔日村落,那条记忆中的石头路消声遁迹,柴草垛,玉米秆、枯树叶,甚至于马车、牛车、拖拉机、架子车、自行车都只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。早年的邻居玩伴如今居住在一排排的新农村红瓦房大院里。高门楼上有门牌号、住房安全等级证书。屋前庭院格桑花、芍药牡丹等一方方奇花异卉姹紫嫣红,草莓、蔬菜,矮化果木树枝繁叶茂、果实累累。卫生厕所、垃圾仓标识醒目,自来水龙头通到灶房锅台边。漫步在纵横交错的灰白色水泥路,似乎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很短了。座座蔬菜大棚排列,片片沃野平畴,玉米亭亭玉立、紫苏散发阵阵油香。套袋苹果、梨、桃园阡陌交错。簇簇野花芬芳争艳,不闻昔日袅袅炊烟,但闻空气清新,鸡犬相闻,世外桃花源般的乡村美丽如画。小汽车、电瓶车、摩托车礼貌穿行。海升模式苹果园,一棵树旁一根水泥杆,搭起了长久的支架。
叔父高兴地说,精准扶贫、乡村振兴,党的政策惠及广大群众,高铁、高速通邻村,如今真是“坐地日行八万里”,从青海回家只需要一天,咱老家这和谐文明新农村才是颐养天年的好归宿。